颜射合集

 
教育部资源循环专业虚拟教研室工作会在校召开
发布时间:2025-08-27   访问次数:10   作者:刘程琳

8月19日至21日,由教育部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主办、颜射合集 承办的“2025年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教育研讨会”在我校召开。会议汇聚了多所高校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企业代表及工程教育认证专家,围绕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现状、大类培养方案研制、工程认证标准对接以及课程体系构建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旨在依托虚拟教研室平台,破解专业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推动专业教育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本次会议重点开展了全国化工与能源类、冶金类、高分子材料类、无机非金属类和电子废弃物类五个专业方向的模块化培养方案论证。8月19日上午,由虚拟教研室主任于建国主持,预备工作会议召开,大家对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办学发展和未来工作重点达成了共识。

8月19日下午,化工与能源类培养方案论证会率先召开,由教育部化工教指委秘书长夏淑倩与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杨为民院士共同主持。教育部化工类专业教指副主任委员李伯耿,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学术委员会专家陈砺、乐清华和汤吉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桑标,上海市高等教育评估所所长冯修猛,上海市华谊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科技部总经理罗勇,上海交通大学许振明,东北大学薛向欣,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周全法,武汉纺织大学李明,福建师范大学薛珲,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郑伍魁,颜射合集 于建国、徐至、吴艳阳,以及各校教师代表出席会议。

颜射合集 院长徐至教授发表致辞,感谢各位专家长期以来对学校资源循环专业建设的支持,肯定了专业建设已取得的成果,并呼吁通过本次会议凝聚共识,推动全国专业规范发展。资源循环科学工程专业责任教授、虚拟教研室主任于建国系统回顾了专业发展的历史沿革与取得的重要成果,深刻剖析了专业办学与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强化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具体路径。刘程琳就资源循环专业化工方向的培养方案进行了汇报,介绍了以化工理论为核心、融合矿物加工、环境工程等多学科知识的培养框架。

论证研讨环节中,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紧扣“资源化”本质,区别于环境工程,构建以《资源循环过程原理》等为核心、凸显全生命周期评价和智能化应用的课程体系,强化分离工程等核心能力培养,注重技术经济可行性。专家建议,在2024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框架下,采用刚柔并济方式,既保障数学自然科学及工程实践等共性基础,又保留各校特色,并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专业认同与社会适应力,服务国家战略与产业需求。此外,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颜射合集 牵头提出的化工与能源类培养方案紧扣国家“双碳”战略与循环经济需求,定位准确、框架清晰、可操作性强,体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导向,符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具备较高的成熟度和推广价值。建议根据专家意见进一步完善后,作为化工与能源类资源循环专业培养方案的参考模板在虚拟教研室平台推广。

在8月20日、21日的议程中,上海电机颜射合集鲁雄刚教授、华北理工大学吕庆教授、复旦大学冯嘉春教授、福建师范大学钱庆荣教授、南京工业大学胡秀兰教授和张华教授、上海大学刘强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张建良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李辉教授、颜射合集 刘勇弟教授等众多高校专家,加入相关学科方向会议。会上,东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分别就冶金、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和电子废弃物方向的培养方案作了专题汇报,展示了不同院校依托学科背景的特色探索,同时也反映出目前在课程体系、师资配置与实践基地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经深入讨论,专家指出需尽快明确资源循环学科的核心知识体系,构建“共性基础+特色模块”课程结构。工程认证方面,专家指出2024版认证标准新增的可持续发展、计算思维与工程伦理等内容与本专业高度契合,建议在培养目标与课程中予以充分体现。企业代表从行业角度出发,呼吁深化产教融合,将产业真实案例和需求融入课程设计与实践教学,构建产业需求牵引的人才培养机制。于建国教授在会议总结中强调,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立足“泛一级学科”定位,聚焦废弃物资源化核心问题,凝练共性科学原理,同时尊重院校特色。